来源: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2021-12-28
张汉壮 · Zhang Hanzhuang
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获得者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物理,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难学且枯燥的学科,但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汉壮看来,物理是有色彩的学科,拥有科学之美。如何让物理的魅力尽显,成为他在三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去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张汉壮深知物理是难学的,但学习是可以生动有趣的。在他的物理课堂上,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专业理论讲授,还有结合各种物理现象及原理制作而成的生动演示与实验,必要时这位物理教授还会亲自上阵表演如“口吞宝剑”之类的神奇魔术,顺附上温馨提醒“不懂的人不要模仿,这是一个物理原理”。课堂氛围要活泼之余,他认为还应保持有序,网络签到、上课起立、课上不玩手机等都是学生们要遵守的行为礼仪。
亦庄亦谐,始终保持着一股年轻劲儿,这是张汉壮带给外界的印象。他热爱运动,课堂上时常以“我是壮汉”为开场白,他比许多人都要更积极地拥抱新鲜事物,他乐于进入与观察当下的数字时代,习惯用微信、QQ联系,也会将短视频、直播这类玩法运用到教学上,更会从游戏中看到AR技术的强大,并用于物理课程的开发与内容建构——截至目前,他带领教学团队构建了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共达四门《物理与人类生活》《力学》《物理学导论》《电的产生与传输原理虚拟仿真实验》,涵括了105个AR、75个动画、205个实物、118位科学家传记及配音。
深耕教学一线多年,张汉壮累积教导学生超过了6000多名,堪称桃李满天下,但他对教书育人这件事一直保持着绝对的“人间清醒”,“做老师不能功利,不能指望学生眼前对你的好、眼前对你的认可。”事实证明,时间会给出答案。在学生们走出校门五年、十年后,张汉壮收到了很多的肯定——学生们称赞他讲课讲得好,谢谢他当初“那么管着”,条件允许的话,大家还会相约回到校园要求“昨日重现”,让他再上一堂课,喊上课起立、点名、批评,还要做演示。而他则会带上迭代更新好的课件,认真地再上一堂课,“我讲的东西更多、更丰富了。我想告诉他们,你们在进步,老师也在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时候,他都始终谨记作为师者的使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带给他们新的格局与视野。
01师者 · 趣
培养学生理解物理的科学之美
“第一课程有内涵,第二再有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把枯燥的物理讲得让学生更喜欢一些。”
陈一丹基金会:一般认为物理课都会比较枯燥,但您的物理课好像特别受欢迎,听说学生特别积极,都要“起早占座”,还会“不漏掉课上的每句话”?您是怎么做到让物理有趣起来的?
张汉壮:专业课不像娱乐课,不至于到“起早占座和不漏掉每句话的地步”。物理本身确实难学,也比较枯燥,我们要想办法能够吸引学生。吸引学生实际上就两个方面,第一你这个课程能不能讲出高档次来,就是课程内涵建设。第二你的教学手段怎么样?能不能做好?现在高中学物理大家形成一个习惯,就是要推导公式算题,视野太窄了,这个不是我们大学的教育目标。我们通过把课程的内涵升华一下,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了解,让他理解物理的科学之美。如果说学生还是不太感兴趣怎么办?那就换一种手段。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演示!我给你讲岁差、子弹、炮弹旋转等各种物理原理现象,不知道吧?不形象吧?好,我给你做个演示。我们现在的物理学演示资源库有105个AR演示,205个实物演示,我们的资源库是(全国)物理类里面最丰富的。
陈一丹基金会:感觉做老师要学习的新技能还真不少。您是怎么会想到会AR技术结合物理的呢?
张汉壮:原来的上课最早是板书,后来是幻灯机,再往后不就是PPT了,再往下发展,现在的技术可太多了。AR这套东西是用打游戏的软件做的,我看打游戏这套东西挺好,如果把它拿到物理上,物理里面有晶格、晶体、地球自转、黄道赤道,还有春分点秋分点,这套东西一演示出来不就很形象了嘛!我们把其中的内涵讲完之后,剩下的原理效果通过AR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就非常感兴趣了。老师不需要做技术,人家有公司能做技术,但是思想原理怎么设计,这是老师的事儿。
陈一丹基金会:听说您在课堂上还会表演魔术?
张汉壮:这个魔术不是真的魔术。魔术有两种,一种就是靠手法,咱练不出来。第二种就是靠道具和原理。我的205个实物演示里,有20个是魔术。比如说我的魔术里边有一个口吞宝剑,同学们就觉得很惊奇,但我告诉他们了,不懂的人不要模仿,这是一个物理原理。
02师者 · 引
老师要给学生一种档次和视野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老师要有一个立德树人的理念;老师要带给学生一种档次和视野,学生的视野有多广取决于老师。”
陈一丹基金会:您已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36年了,这么长的岁月,您的动力是什么呢?
张汉壮:教书育人,无愧于教师的职责是我的根本动力。最大的体会是,当个好老师要有立德树人、不断进取的意识。
陈一丹基金会:您希望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张汉壮:我希望我教的学生要基础扎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视野。这个如果从狭义来说,是对物理的科学道理要有更高的视野;另外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很多的能力,包括怎么样对待朋友、怎么样对待家庭、怎么样贡献服务于社会。
陈一丹基金会:在您看来,老师之于学生,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张汉壮: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老师要有一个立德树人的理念,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不只是有知识,还要德才兼备;另一方面,老师要带给学生一种档次和视野,学生的视野有多广取决于老师。所以,老师的第一要务是要下功夫把课程做好,即把课程的内涵做好,把教学方法做好,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成才。这就是我的出发点,也是我对教学这么多年的认识。
陈一丹基金会:听闻您在课后也会用一些时间,为学生们解答他们人生方向上的疑惑?
张汉壮:实际上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在课堂上,他们还有课下的需要帮助引导的地方。比如说,他有这个问题,有那个问题——老师我考不考研究生?我考硕士还是考博士?我学物理的前途在什么地方……他们都很困惑这些问题。毕竟我们是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走过来的,怎么样都能够帮他们一下,所以我就把我的手机号、办公地点全告诉学生,都是公开的,他们有什么需要的时候,可以给我打电话、发微信或到办公室来找我。电话不多,微信的话,最多时候三五十个(学生发来信息)是有的,这样课下我还有另外一条渠道去帮助同学们,能帮到啥样就是啥样了,使他们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03师者 ·德
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一个工程
“我自我的感觉就是,做老师不能功利,不能指望学生眼前对你的好,眼前对你的认可。”
陈一丹基金会:您跟许多年轻的学生打交道这么多年,他们有没有一些让您惊喜的地方?
张汉壮:短期内的惊喜是很难得到的。我自我的感觉就是,做老师不能功利,不能指望学生眼前对你的好,眼前对你的认可。毕竟孩子他有时候很懒惰,他可能早上起不来,就上不了课了,我得抓他上课,而且你不能(课上)给我看手机,你得认真上课。这孩子一管,他就对你暂时不满意。但五年十年以后,他们毕业再聚会的时候,我那会儿感到特别幸福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回来都表扬老师了,“老师,我当老师后才发现你课讲得真好”、“多亏你当时这么管我了,这么守着我了”。所以他们很多毕业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聚会,其中一件事就是让我给他们再讲堂课,再上课起立,点名、批评他们,完了做点演示。
陈一丹基金会:感觉很有仪式感,所以学生们回来,您会带他们重温课堂?
张汉壮:以前他们是希望回顾一下当年的学习场景,但是这十几年的发展,我讲的可不只是力学课,我还讲物理学导论课。物理里面有十几门核心的课程,我给他们教力学是第一门课。这么多年的话,我已经把所有的课程,做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导论,所以他们再回来的时候,我讲的东西更多、更丰富了。我也告诉他们,你们在进步,老师也在进步。这些学生里面也有很多当老师的,他们会知道怎么样把自己的课建构好,他不一定讲同样的一个课程,但是你能展现他们需要的东西,就是一个奋斗精神,他们就会努力的。
陈一丹基金会:您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在推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您觉得家庭、学校、教育机构,分别可以做哪些努力?
张汉壮:这个社会的高素质,是由每个人的高素质组成的。每个人的高素质指的是什么?品行能力。这些东西大部分是老师来传授,每个人的素养都有了,全社会的平台就会是高素质平台。这种平台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是包含了人的道德水准、礼貌礼仪等各个方面。但老师承担的是一部分,家长的责任也很重大。你不能说老师这边培养,然后你回家再教育他功利,说有利的事就做,没有利的事就不做,这不行。所以对孩子们这种成长的引领,说到底要大家共同来做,这就是合力了。当然,小学、中学的时候,孩子们的人生观都还没有形成,因此,大学老师要承担一个更重要的责任。大学老师在最后这关起很重要的作用。这大学老师怎么做?还是我前面说的有意识、努力进取、有高度、有视野。
陈一丹基金会:如果邀请您给同在教育这条路行进的教育工作者寄语,您会说什么?
张汉壮:说个大道理,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程,作为一个老师,是在完成这个工程里的一份子。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持续地深化课程建设,践行多维度的育人使命,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于“教学三大奖”
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于2019年启动,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具有卓越影响力、扎根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奖励力度最大的奖项。
陈一丹基金会将陆续推出《师者》访谈系列,带你领略当代“大先生”、“大老师”的风范,敬请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农业里藏有“大本事”,学农是最国际化的事
2022-01-24师者风范 |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农业里藏有“大本事”,学农是最国际化的事
2022-01-24南京大学王守仁: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培养一流外语人才
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