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2022-01-24
张福锁·ZHANG Fusuo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植物营养研究专家
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获得者
说起农业,你会想起什么?是粮食的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田间地头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在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看来,这些都只是关于农业的小切面,现今的农业,远超乎外界的想象。
在他看来,农业里藏着大本事,因为它是一门“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山看水看人家”的大学问;学农是最具国际化、最有情怀的,因为这是为全球谋福利的公益性事业,在解决全世界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学农业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中国的农业水准在国际已处于领先水平,“我们学农业的人在全球都非常有地位”。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也是张福锁一生的追求。他被称为“顶天立地”的科研匠,是国际著名的植物营养学家,从事植物营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近40年,创新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动全国测土配方和化肥零增长行动,突破绿色发展“卡脖子”关键技术;同时他也是一位务实的耕耘者,在教育领域尽心培育英才,也下到农村一线“为民解艰”,其带领创建的“科技小院”技术创新与应用模式,既为“立德树人”培养了大量农业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据统计,2009-2020年,“科技小院”累计服务596个贫困村,48567户贫困户,177578名贫困人口,为脱贫攻坚和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福锁常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将知识分享给全世界。”他始终身体力行,践行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师者的使命,情系三农、科学扶贫,并用言行感染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向世人展现中国农业的强大能量。
01师者 · 悟
农业是为全球谋福利的公益性事业
“我经常讲学农业,你会学会很多别人没有的本事,叫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山看水看人家。”
陈一丹基金会:对大众而言,农学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学科,但它关联的却是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命脉——粮食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它的?张福锁: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农业不高大上,觉得学农业辛苦,要下农村风吹日晒的,又可能不挣钱,所以老希望孩子去学个什么高大上的专业,将来坐在办公室工作比较轻松,而且待遇比较好,但是这个认识是不对的。
我们学农业的人都有自己深刻的体会。我经常说,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科,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你会学会很多别人没有的本事,我们叫“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天,你要了解天气,这对农业前期影响很大;看地,庄稼长在地里,你得了解这一块土地,了解耕地;庄稼是产粮食最重要的,你肯定要了解它。但这还不够,因为你要经常在农村工作,我们还说“看山看水看人家”。山和水是自然条件,人是社会条件,这些都是农业必不可少的要素,你到一个地方,一般要了解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水利条件、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等,这样才能做好农业。所以学农业等于要求非常综合,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方面你都要了解,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陈一丹基金会:您平时会如何跟年轻学子或者家长们描述中国的农业以及学农的发展前景?
张福锁:中国的农业在全世界非常突出。因为我们用了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这在全世界是个奇迹。那么一点点耕地,那么多人口,你能吃饱还能吃好,还朝着现代化发展,非洲、东南亚甚至南美很多国家都把中国作为一个榜样,所以我们学农业的人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地位,全世界的那些机构、跨国公司都希望能够有中国人跟他们一块工作。另外学农也有很多机会让这些学子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事实上农业院校出国学生的数量比例是相当高的。全社会都不知道这个事,都以为你学农业就下农村,你没有机会跟国际一流的社会去打交道,事实上这个认识是不对的。我们跟国际合作非常多、交流非常频繁,学农实际上是最国际化的,因为你在解决全世界人吃饭的问题,全世界人的美好生活都来源于你的职业。农业是为全球谋福利的公益性事业,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学科。
02师者 · 育
做农业,到真正的战场里去
“做农业,你一定要到生产里面去,它真正的战场在生产里面。”
陈一丹基金会:自 2009 年开始,您带领团队师生一年 300 多天扎根在农村,创新“政产学研农”于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最初这个计划是如何萌芽的?
张福锁:做农业,你一定要到生产里面去,因为它真正的战场在生产里。2008年,我们团队发表的文章在国际上数量非常多了,但我们当时就在想,这都是英文文章,我的老乡都读不懂,那对我们农业生产的发展会有什么作用?所以当时我就提出来,我们能不能下到生产一线,把掌握的这些知识应用到生产里面去。
2009年,我们就带着队伍下到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我们开始住在实验站里面,但跟农民老有距离,作息时间对不上。后来我们在村里面找了一个他们没住的房子,我们就住在小院里面,一住进去发现这个效果很好,比如农民在地里发现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们。我们过去发表在论文里面的那些知识技术,跟当地农民一些习惯一结合,我们发现既能增产,还能减少水肥药的投入,农民还能增收,这样农民就很欢迎,他们就觉得这个好,你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里面来,这样就把我们这个小院叫“科技小院”了。
陈一丹基金会:算一下科技小院到今天已经有 12 年,它带来了怎样的教学成果?有没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张福锁:科技小院现在我们一般说有三个版本——一对一精准帮扶的1.0版本,产业振兴的2.0版本,乡村振兴的3.0版本。3.0版本要求,不但产业要振兴,而且人才要振兴。
科技小院这样一做以后,不仅仅对农民有用,对学生也特别有用。因为他们跟农民打交道,学了很多农民的经验、知识,然后自己又跟老师学习,又到地里去摸索,这样学生在那就等于多了很多导师,他当然比学校的学生学得快、进步快。
我们发现这个模式培养人特别好:一是孩子下去以后,被我们农村农民的现实震撼、感动,下去以后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另外他原来以为他学的知识没多大用处,跟农民一打交道,发现自己学的知识,农民很需要,他就激发了自己的干劲。所以我们说小院现在是一个“立德树人”的平台,因为这个平台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扎根在农民中间,学生下去以后第一个就是自我的感受,然后自我感悟,最后自己发自内心地去想给老百姓做点事。
陈一丹基金会:听说在科技小院的实施中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可否分享给我们听听?
张福锁:我们有很多典型的例子,非常感人。比如我们前几年有一个学动物科技的学生,暑假时把他放在河北农村一个农民家里去锻炼,这个孩子就有情绪。他说我是学动科的,你把我放在这家不养猪,也不养鸡,我这知识没什么用。结果有一天早晨天一亮,他一睁眼,发现小学都没毕业的大叔在院子里读书,他觉得很新奇,就去问农民大叔在读什么书?农民跟他说,你看我们家养了几只羊,想找一本养羊的书,看看到底怎么科学养羊,但在村里找遍了只找到一本养鸡的书,所以现在在读这本养鸡的书。
这番对话让这位同学感悟了,他说我读到研究生都老觉得学的东西没用,但人家觉得有用,我却不知道。他让大叔别着急,然后上网买了科普书,跟大叔一块研究怎么养羊。比如他觉得羊圈太小,就建议大叔一起把羊圈扩大了一下,另外羊在农区不能随便在外面放,怕破坏庄稼,但他觉得羊整天关在圈里面不出去运动,对羊的健康也不好,于是他就把这家的一只狗训练成了牧羊犬。后来每天人还没起床,这只狗就已经带着羊到河边上转一圈回来了。他在那儿一个月时间,学了以前碰都不会碰的二十几项作物管理技术,他真的感悟到任何技术都有用,任何知识对农民都有用。
03师者 ·引
要让年轻人学会自己拿主意
“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自己拿主意,追求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
陈一丹基金会:现在进入2022年,您怎么看未来农业这一学科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张福锁:现在的农业跟过去不一样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今天的农业,我们经常说第一它是最综合的产业,第二它也是一个高科技武装的产业。农业的发展不仅仅为我们整个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的食物,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绿水青山,打造了这样美丽的地球,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做科技创新的好机会。农民是种地,但他不光种地,你可以说农民是我们的园丁对不对?我们地球表面绿不绿,你还不得靠农民吗?我相信农民能保护这个地球,为我们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陈一丹基金会:在您看来,教育未来应该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您会主要关注学生的哪些成长要素?
张福锁:我们培养人,首先还是立德树人,然后是刻苦努力,有学习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在应用发挥能力的过程中还能够会学习、会进步,成为优秀的人才。作为教师最大的光荣是学生成才,每年逢年过节学生打个电话说“老师我今年干得不错”,这个会让老师觉得一辈子都值,这是老师们共同的心愿。
我们认为学生成才有几个基本条件,第一这个学生他真的有情怀,他愿意为他所在的土地,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自己的这个地方做自己最大的贡献;另一个就是他有抱负,有理想,他觉得我要努力能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东西。第三点就是愿意下苦功夫,因为我们干成一件事要克服很多困难,能吃苦、能坚持不懈也是很重要。第四我们叫奉献,就是他能够跟大家去分享他的东西。
陈一丹基金会:您认为教师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张福锁:我们一般认为教育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都是他们的样板,不仅仅你是从学习上引导学生,同时从立德树人上,我们经常说的言传身教,你怎么做事,你如何处理或如何看待这件事,最后如何表达,这些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还有很多学生都是看着老师在哪些方面做得好,给社会做了什么贡献,然后学生朝着相近的方向去做职业的选择,所以说教师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陈一丹基金会: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协同推进的事业。刚我们提到了学校老师的责任,在您看来,要推动教育发展,我们家庭、社会还应该做哪些努力?
张福锁:一个年轻人的成才,确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很多孩子的习惯都是在家庭形成的,咱们说三岁知老,孩子从小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跟西方的家庭教育还是不一样,西方比较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你18岁成人以后,基本上你的事情自己要做决定,自己要负责任。我觉得这是他们非常强调,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一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很多家长老想把孩子的事全给承包了,你上大学成人了,家长还不放心,老想把什么事都做了,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实际上这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自己拿主意,追求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
对社会来说,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好的氛围,就是鼓励孩子努力上进,而不是老提出各种各样苛刻的要求,老去找毛病。我们应该正面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新的想法,不一样的想法。这都是年轻人成才非常重要的方面。
陈一丹基金会:如果邀请您给同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进的教育工作者寄语,您会说些什么?
张福锁:我们认为教育首先一定要立德树人,让年轻人有情怀、有理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学了干什么用。第二条就是我们认为一定要到生产的一线去,真学真干,真正地在发展里面去学习,一定要把行动跟知识结合起来。第三条,一定要在继承中学习,一定要善于学习,让年轻人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挖掘潜力,要他们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穷的,利用前辈们的知识经验,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肯定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关于“教学三大奖”
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于2019年启动,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具有卓越影响力、扎根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奖励力度最大的奖项。
陈一丹基金会《师者》2021年度访谈系列现已完整更新,感谢支持!2022年,我们将持续关注师者声音,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分享,敬请期待。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农业里藏有“大本事”,学农是最国际化的事
2022-01-24南京大学王守仁: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培养一流外语人才
2022-01-15师者风范 | 南京大学王守仁: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培养一流外语人才
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