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2. 新闻动态
  3. 师者风范 | 南京大学王守仁: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培养一流外语人才

师者风范 | 南京大学王守仁: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培养一流外语人才

来源: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2022-01-05

王守仁·Wang Shouren

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获得者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王守仁,一位在教育岗位上耕耘三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身边人对于他最深的印象,是一名潜心学术的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对于王守仁来说,教育是他毕生的事业。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他决定成为老师,他深知教育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做老师于他而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个坚定的目标督促他做好老师,公派留学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了在中国进行外语教育需要坚守中国的文化立场,要为祖国培养能够担负对外交流桥梁的一流外语人才;一个乐在其中的体会则让他在教育的岗位上始终充满激情,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君子之乐,是只有做老师才能领悟的。

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多年,王守仁从一开始就抓准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关键词,把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他认为,学语言要从传播的角度去考虑,不仅仅是掌握单纯的语言技能,而是要认识语言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读经典文学可以让你知道语言是这么的美妙,读当代文学可以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要从这个角度去学习,去掌握鲜活的语言。”他鼓励从中外比较的视角,去学习英国文学,其所开设的英国文学课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而他的在线开放课程“英国小说”不仅可以满足南大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更能够服务于广大社会学习者。

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始终谨记在中国语境下办学应有的“坚持中国文化立场”,不仅要在外语课堂上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国情,还在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指导的学生刘欣,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前往国外参加国际英语演讲比赛的中国学生,"我们有过一个讨论,就是用什么口音参加比赛?但后来我们就说不要英式,也不要美式,就是自己感觉舒服、属于中国的的口音,大家都可以接受。"而最终,刘欣赢得了国际比赛冠军。王守仁感到自豪之余,也更加笃定在教育道路上的探索,继续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一流外语人才。

01师者 · 志

教育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做学问需要有激情,做任何事都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真的做不好。”

陈一丹基金会:您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回国后就回到南大任教,所以,是什么促使您走上了教书育人这条路?

王守仁:我是40多年前在南大读的本科,当时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也让我觉得教育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后来受国家公派到英国伦敦大学先读硕士,然后读博士,出去以后我会感觉到,我们国内的英语教育跟英美国家的教育还是有差距感。所以我觉得回来以后还是应该当老师,来提升我们中国的英语教育水平。

陈一丹基金会: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感觉您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情。

王守仁:当老师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培养中国一流的英语人才,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职责。我对教学还是很有激情。

陈一丹基金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您会比较关注他们哪些方面的成长要素?

王守仁: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第一是对学术要有兴趣和热情,要有动力,“想做事”。不单单做学问,做其它事情也是要有激情的,如果没激情真的是做不好。第二是要有能力,“能做事”。在研究生未来发展这一方面,注重他们的研究能力、工作能力,这两个我认为它们不是对立的,应该是相互支撑的。按照前面讲的“想做事”、“能做事”,第三应该是能够“做成事”。因为有的学生跟你讲了很多,但到最后该拿出结果时,没有。我还是要看他到底做成了什么。当然最后还是做人,注重他的素质,他的为人,要强调立德树人。

02师者 · 思

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培养优秀外语人才

“中国一流的外语人才,必须要具有跨文化能力,这是我们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陈一丹基金会:您一直强调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能力,这是不容易的工作。您如何在课程和实践中去融合?

王守仁:我们是在中国语境下办大学,建设一流学科,那么我们的一流到底体现在哪里?我反复思考以后,提出一个“跨文化(能力培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培养人才,他们是中外沟通的桥梁,是连接中外,双向融通,他们必须要具有跨文化能力,这也是我们讲的独特的关键能力和素养,是我们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单单从课程来说,我们的课程建设中要融入关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情等方方面面,这些都要能够进入我们的课堂,所以我们还专门开了一门中国思想经典课,用外文来讲。在实践中,比如我们的学生刘欣,当时要参加北京的英语演讲比赛,然后再到英国伦敦参加国际英语演讲比赛,当时我们有过一个讨论,就是用什么口音参加比赛?但后来我们就说不要英式,也不要美式,就是自己感觉舒服、属于中国的口音,大家都可以接受。她在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拿到第一名。

陈一丹基金会:在您看来,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上可以从哪些维度着手?

王守仁:我们主要从四个角度或者说四个维度大大丰富了跨文化这方面的一个内涵。第一,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就是在认知层面,不仅仅是国外的历史、社会知识,还特别强调了解我们祖国文化、国情建设这种实践这方面知识。第二是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传统的外语教育,就是一个语言技能,但是我要从语言技能转化上升到话语方式。一定是要你讲的内容要得体,要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他能理解,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实现所谓的跨文化交流。第三是行为层面的创造性跟主动性。中国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外交流过程当中强调一个跨文化领导力。最后一个强调一个责任感和思辨意识。中外文化它是一个交流、交锋、还有交融,就是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进行比较与分析。

陈一丹基金会:南大的外国语学院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他们活跃在不同领域如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知名主持人刘欣。看到他们这么出色,有什么特别想跟我们分享的吗?

王守仁:他们是我们的学生,我肯定是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南大的学生都特别优秀。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一直觉得,是南大培养了我,学生成就了我。刚提到的刘欣,她可以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参加国际英语演讲比赛的学生,在一众英语选手和非英语选手的竞争中拿了第一,这是很不容易的。最后还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给刘欣颁奖,可以说这是很高的荣誉,就当时来说"the Chinese voice in English"(英语世界的中国声音)我觉得她是一个代表。

03师者 ·勤

做老师最根本是上好每一门课

“无论是理工科、文科都是要创新,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做到引领未来,塑造未来。”

陈一丹基金会: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协同推进的事业,您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在您看来,如要推动教育发展,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可以做哪些努力?

王守仁: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邓小平1983年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提过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觉得这个题词到今天都没有过时。我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进行时,它具有当下性。当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硬实力就是理工科我们要培养科技方面的人才。那么软实力,就是培养文科方面的人才,要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第二个面向世界,这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而且现在就要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关起门来我觉得这个事情办不好的,经济弄不好,教育弄不好,一定要开放。习总书记在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也提到过,“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那么同样还有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面向世界。第三个是面向未来。教育本身就是未来奠基工程,因此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教育应该能够引领未来,能够塑造未来。那么这里面关键是什么?关键应该说是创新,无论是理工科、文科都是要创新。

陈一丹基金会:如果邀请您给同在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说些寄语,您会说些什么?

王守仁:我想说的是,对教学有热情,对学生有爱心,上好每一堂课,建设一门课程。以卓越学术支撑、引领卓越教学。

#关于“教学三大奖”

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于2019年启动,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具有卓越影响力、扎根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奖励力度最大的奖项。

陈一丹基金会将陆续推出《师者》访谈系列,带你领略当代“大先生”、“大老师”的风范,敬请关注。

回到顶部
×
登录
快速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注册
×
* 请先输入验证码获取短信验证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
重置密码